行香子 咏三才盖碗
陈奇志
碗出尘缘,水弄冰弦。启新瓯、蟹眼初旋。架藏典籍,台映窗轩。叹杯如人,托如地,盖如天。
火煮山泉,碗纳坤乾。沸汤倾、岚气缠绵。赵州禅静,陆羽书传。赏香之高,色之亮,味之鲜。
注:盖碗由上盖、中碗、下托三部分组成,文人视为“天地人”三才,盖碗故称“三才碗”,蕴含“天盖之、地载之、人育之”的哲思。
这精美的盖碗,仿佛超脱于尘世的纷扰之外,自带着一种空灵、超凡的气质。当滚烫的热水注入碗中,那水流声就好似在拨弄着冰弦,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。我轻轻开启这崭新的茶碗,只见碗中茶汤初沸,一个个如蟹眼般大小的气泡开始缓缓旋转。
茶碗被放置在书架旁,那书架上收藏着众多的经典典籍,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;而茶碗所在的茶台,正对着窗户,窗外的光线透过轩窗映照在茶台上,光影交错,别有一番韵味。我不由得发出感叹:这茶杯啊,就如同一位谦谦君子,温润而有涵养;茶托呢,好似广袤无垠的大地,沉稳而坚实;而那碗盖,则宛如那浩瀚的天空,高远而包容。
我用火来煮那山间的清泉,待水煮沸后注入这盖碗之中。这小小的盖碗,仿佛有着容纳天地乾坤的胸怀。我将滚烫的沸水倾入碗内,刹那间,碗中升腾起如山间雾气般的热气,那雾气轻柔缥缈、缠绵不绝,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故事。
我不禁联想到赵州和尚从茶中领悟禅机,他那禅定的境界是如此的宁静深远;还有陆羽,他所撰写的《茶经》流传千古,让茶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。此时,我细细品味着这碗茶,欣赏着茶香的高远悠长,那香气仿佛能穿透心灵;观赏着茶色的明亮清澈,如同晶莹的美玉;品尝着茶味的鲜爽醇厚,让人回味无穷。
【艾平老师点评】
湖南茶人陈奇志此阕,以三才盖碗为骨,融茶趣、哲思于笔端,辞浅意深,耐人寻味。
起句“碗出尘缘,水弄冰弦”,寥寥数字,便勾勒出盖碗脱凡之姿。碗似有灵,携尘外之缘而来;沸水入盏,声如冰弦轻拨,清越悦耳。“启新瓯、蟹眼初旋”,写初沸之态,新碗初启,茶汤中气泡如蟹眼初睁,缓缓旋动,生机暗藏。
“架藏典籍,台映窗轩”,转而铺陈环境。书架藏典,墨香与茶香相融;茶台临窗,光影透过轩棂洒落,虚实相映,雅趣自生。此句看似闲笔,实则为下文咏志铺垫。“叹杯如人,托如地,盖如天”,点睛之笔也。以杯喻人,托比地,盖拟天,暗合“天盖之、地载之、人育之”的古训,将器物与天地人三才相系,见微知著,境界顿开。
下阕“火煮山泉,碗纳坤乾”,承上启下。以山泉水烹煮,显茶事之雅;小小盖碗,竟能容纳乾坤,言其虽微,却藏宇宙之理。“沸汤倾、岚气缠绵”,写沸水倾入时,热气如岚烟缭绕,缠绵不绝,似与天地精神相往来。
“赵州禅静,陆羽书传”,引禅茶一味、《茶经》传世之事,将茶之历史与文化底蕴融入其中。赵州从谂“吃茶去”之禅语,陆羽《茶经》之典,使茶事超越饮啜之俗,升华为精神之寄托。末句“赏香之高,色之亮,味之鲜”,回归品茶本真,从香、色、味三方面细赏,香远益清,色明如镜,味醇鲜爽,收束全篇,余韵悠长。
通篇观之,词人以物咏志,于茶碗中见天地,于茶事中悟人生,语言浅近而意趣深远,诚为咏物佳作。
【黄青老师点评】
《行香子》,上阙写碗,乃天地人之统一。故瓯、典籍、窗轩,如此和谐。下阙写汤,火藏于水,神气偕行。赵州、陆羽,神行之步也。香者,芳草之神韵,色者,神光之射,味者,位也,养人之秘也。
语韵朗然,意韵幽然,文韵嫣然。
故谓之咏也,长流焉。
【李爱才老师点评】
湖南茶人陈奇志《行香子》词以三才盖碗为题,融茶道、禅理、文心于一瓯。上阕状物,以"冰弦""蟹眼"喻茶汤初沸之声形,清雅绝俗;"架藏典籍"二句,托出文人清赏之境。尤妙在"杯如人,托如地,盖如天"之喻,暗合《周易》三才之道,器物之微而见宇宙之大。
下阕烹茶,"岚气缠绵"四字写尽茶烟氤氲之态。更引赵州"吃茶去"公案与陆羽《茶经》典故,使茶事超脱饮馔,升华为文化意象。结句"香高、色亮、味鲜"六字,如三叠瑶琴,余韵悠长。全词以物观道,器载乾坤,诚可谓"一器通神"之作。
三才盖碗之制,上应天文(盖),下法地理(托),中合人文(碗),此词深得器物载道之旨,较之苏轼《行香子》述怀之旷达、秦观写景之明丽,别具一番哲思韵味。
(临湘白石茶业茶文化研究中心)
COPYRIGHT © tiancheling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临湘市白石千车岭茶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湘ICP备15019312号